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各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持续加大。然而,资金使用是否合规、项目绩效是否达标、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成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025年,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性审查,逐步转向绩效导向、风险预警与全过程监管并重的新阶段。那么,在这一轮审计浪潮中,如何精准识别问题、有效防控风险,真正实现“花钱问效、无效问责”?

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通常用于政务云平台搭建、数据治理系统开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等项目。这类项目技术复杂、周期长、跨部门协作频繁,加之部分单位缺乏专业IT管理能力,极易在预算编制、采购执行、验收结算等环节出现漏洞。例如,某地级市在2024年申报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项目中,预算高达3800万元,但审计发现其前期可行性研究缺失,需求分析由非专业人员草率完成,导致系统上线后功能冗余率达40%,大量模块闲置。更严重的是,该项目将软件开发与硬件采购混同打包,规避政府采购限额标准,涉嫌程序违规。此类案例并非孤例,反映出当前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典型短板:重投入轻规划、重建设轻评估、重形式轻实效。

针对上述问题,2025年的审计实践正从四个维度深化:一是强化立项源头审核,重点核查项目是否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否经过专家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二是聚焦资金流向穿透,利用大数据比对合同金额、发票信息与实际交付成果,识别虚假履约或虚增成本行为;三是引入第三方技术验证机制,对系统功能、数据接口、安全等级等进行独立测试,避免“纸上验收”;四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绩效档案,将项目从立项到运维各阶段的产出指标、社会效益、用户满意度纳入审计评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已试点“审计+纪检+财政”联动机制,对屡查屡犯、整改不力的单位实施联合约谈,形成监督合力。

要提升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必须构建“制度+技术+人才”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首先,应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将信息化项目拆分规避审批、严禁无实质内容的“形象工程”立项;其次,推广使用财政投资评审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报、预算审核、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的线上闭环管理;再次,加强基层单位信息化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其对技术方案、合同条款、验收标准的专业判断能力;最后,鼓励审计机关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财政法规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数字政府建设中,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筑牢数字财政的安全防线。

  • 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已从合规性审查转向绩效与风险并重的综合监督模式。
  • 项目前期论证不足是导致资金浪费和功能冗余的主要原因,需强化立项源头管控。
  • 软硬件打包采购、拆分合同等规避监管行为在审计中被高频识别,属重点整治领域。
  • 2025年审计实践强调资金流向穿透,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真实支出与成果匹配度。
  • 引入第三方技术验证可有效破解“验收走过场”难题,确保系统功能落地。
  • 全生命周期绩效档案建设有助于实现从“投钱”到“见效”的闭环管理。
  • “审计+纪检+财政”多部门联动机制正在部分地区试点,提升整改执行力。
  • 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和信息化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是长效防控风险的关键支撑。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