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各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持续加大。然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监管机制滞后、项目绩效难以量化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信息化专项资金,成为摆在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特别是在2025年财政预算进一步收紧、绩效导向日益强化的政策环境下,完善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显得尤为迫切。

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非简单的财务制度汇编,而是一套涵盖立项审批、预算编制、过程监管、绩效评价与责任追究的闭环管理体系。其核心目标在于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准、管得住、见实效”。从近年来审计部门披露的情况看,部分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前期论证不充分、中期执行随意变更、后期缺乏有效评估等现象,导致项目“建而不用”“用而不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源,也削弱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能。因此,构建一套契合实际、操作性强、监督有力的管理办法,已成为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的关键抓手。

以某东部省份2024年开展的一项试点为例,该省财政厅联合大数据局选取三个地市推行“信息化专项资金全周期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在申报阶段引入第三方技术可行性评估,在执行阶段通过统一平台实现资金流向与项目进度双轨监控,在验收阶段则采用“用户满意度+系统稳定性+数据共享率”三维指标进行绩效打分。结果显示,试点地区信息化项目的平均交付周期缩短18%,资金结余率下降至5%以下,且90%以上的系统在运行一年后仍保持高频使用。这一案例表明,制度设计若能嵌入技术手段与绩效导向,可显著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质效。值得注意的是,该试点并未依赖高成本的定制化系统,而是基于现有政务云平台进行轻量化改造,体现了“重机制、轻投入”的务实思路。

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落地见效,结合当前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可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系统优化:

  • 明确资金适用边界,区分信息化建设与日常运维支出,避免“搭车报销”;
  • 强化项目前期论证,要求申报单位提供详细的技术路线图、数据共享方案及安全风险评估;
  • 建立跨部门联审机制,由财政、发改、网信、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评审小组,提升立项科学性;
  • 推行“里程碑式”拨款模式,将资金拨付与关键节点完成情况挂钩,防止“一拨了之”;
  • 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在重大技术变革或政策调整下对项目内容进行有限度变更,但需履行备案程序;
  • 加强过程留痕管理,要求所有采购、合同、验收等环节在统一监管平台留档,实现全程可追溯;
  • 构建多维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硬件部署数量,更重视业务协同效率、群众办事便利度等实效指标;
  •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虚报冒领、擅自挪用、长期闲置等行为依法依规追责,形成有效震慑。

展望2025年及以后,随着“数字中国”战略向纵深推进,信息化专项资金的规模与重要性将持续提升。管理办法不应仅停留在“防错纠错”的底线思维,更应转向“赋能增效”的高阶目标。未来制度设计需更加注重与数据要素市场化、人工智能应用、绿色低碳计算等新趋势的衔接,在保障合规的前提下,为技术创新预留弹性空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动能,而非沉睡在报表中的静态数字。这不仅是财务管理的课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