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产品的能效表现。然而,不少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仍对“产品节能认证怎么办理”存在困惑:是走自愿性认证还是强制性目录?需要哪些技术资料?测试周期多久?本文将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导向和一个华东地区中小型家电企业的实操案例,系统梳理节能认证的全流程与关键节点,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路径。

首先需明确,我国现行的节能认证体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纳入《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如空调、冰箱等),必须通过能效检测并加贴能效标识;二是依据《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开展的自愿性节能认证,适用于未列入强制目录但希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2025年起,国家进一步优化了认证分类,对部分工业设备(如中小型电机、水泵)试点“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与节能认证合并申报机制,简化流程。企业应先对照最新版《节能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确认自身产品类别归属,避免因误判导致重复投入或合规风险。

以某华东地区生产商用冷柜的中小企业为例,其在2024年底计划拓展北方政府采购项目,但招标文件明确要求提供“中国节能产品认证证书”。该企业此前仅完成过3C认证,对节能认证流程几乎陌生。经咨询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后,其首先委托具备CNAS资质的实验室对其主力型号进行能效测试,重点验证24小时耗电量、制冷效率等核心指标是否达到GB 12021.2-2024新版标准限值。测试通过后,整理产品技术规格书、电路图、关键零部件清单及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说明,提交至指定认证机构。整个流程从送样到获证历时约45天,期间因压缩机供应商变更导致能效波动,需重新补测,延误两周。这一案例凸显了供应链稳定性对认证时效的关键影响。

为帮助更多企业规避类似问题,现将2025年产品节能认证的核心步骤与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 确认产品是否属于强制能效管理范围:查询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最新《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若在列,则必须完成能效备案,而非仅申请节能认证。
  • 选择合规的认证机构:目前全国有十余家经认监委批准的节能产品认证机构,企业应核实其是否具备对应产品类别的认证资质,避免选择无授权中介。
  • 提前进行预测试:正式送检前建议在内部或合作实验室做摸底测试,尤其关注新国标中新增的测试工况(如2025年部分家电新增低温启动能效要求),降低正式测试失败风险。
  • 准备完整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结构图、关键元器件清单(含型号与供应商)、生产工艺流程图、质量控制文件等,文档不全将导致审核退回。
  • 确保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认证不仅看样品,还需现场审核生产线是否具备持续稳定生产达标产品的能力,包括来料检验、过程控制、出厂测试等环节。
  • 关注认证有效期与监督要求:节能认证证书通常有效期为三年,期间需接受年度监督审核,若产品结构或关键部件变更,须及时报备并可能重新测试。
  • 利用地方政策支持:部分省市对首次获得节能认证的企业提供检测费用补贴或税收优惠,如2025年某省对中小制造企业给予最高3万元认证补助。
  • 区分节能认证与其他绿色认证:节能认证聚焦能效指标,而绿色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涵盖材料回收、碳足迹等更广维度,企业应根据市场定位选择合适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强化,国内节能认证正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2025年新修订的照明产品节能认证规则已参考欧盟ErP指令的部分测试方法,未来出口型企业可考虑同步规划国内外认证策略。此外,数字化手段也在提升认证效率——部分认证机构已开通在线申报系统,支持电子化提交资料与进度查询,减少纸质流转时间。

综上所述,产品节能认证并非简单的“盖章拿证”,而是贯穿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控制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企业唯有将节能理念融入研发前端,建立稳定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方能在日益严格的绿色市场准入中占据主动。面对2025年更加细化的能效分级与碳排放关联趋势,建议企业尽早布局,将认证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壁垒,而非被动应对的合规成本。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