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消费者和采购方对产品的能效表现愈发关注。你是否曾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开始标注“节能产品认证证书”?这一看似简单的标识,背后却承载着严格的技术评估、检测流程与政策导向。尤其在2025年,随着国家对高耗能产业监管趋严,拥有该证书不仅意味着产品符合国家能效标准,更成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出口贸易乃至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通行证。

节能产品认证并非简单的形式审查,而是一套涵盖产品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工艺及实测性能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以某公司开发的一款商用冷柜为例,其在2024年底启动认证申请时,发现原有压缩机虽满足基础制冷需求,但能效比(EER)未达最新《节能产品认证技术规范》要求。为此,研发团队重新优化了蒸发器布局并引入变频控制技术,在第三方检测机构连续72小时的负载测试中,整机能效提升18%,最终于2025年初顺利获得证书。这一案例表明,认证过程本身即是对产品能效潜力的深度挖掘,而非被动达标。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获取节能产品认证证书需经历多个关键环节,且各环节均需严谨对待。首先,企业需确认产品所属类别是否在国家认监委公布的《节能产品认证目录》内;其次,依据对应产品的认证实施细则准备技术文件,包括能效检测报告、关键零部件清单及生产工艺说明;随后,由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安排工厂检查与产品抽样;最后,通过技术评审后方可获证。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起部分品类已实施“证后监督抽查+年度自查报告”双轨制,若产品在市场抽检中能效不达标,证书将被暂停甚至撤销,这显著提升了认证的公信力与约束力。

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合规层面,它在多个维度为企业带来实质性收益。一方面,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持有该证书的产品通常可获得价格评审加分或直接纳入优先采购清单;另一方面,在B2B供应链中,大型制造商 increasingly 将供应商产品的节能认证作为准入门槛,以降低整体碳足迹。此外,终端消费者对绿色标签的认知度持续提升,据2025年一季度市场调研显示,近6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带有节能认证的产品支付5%-10%的溢价。因此,该证书已成为连接政策、市场与技术的枢纽性工具。

  • 节能产品认证证书是依据国家统一标准对产品能效水平进行的第三方权威认定,具有法律效力。
  • 认证范围覆盖家电、照明、办公设备、工业电机等多个领域,具体以最新版《节能产品认证目录》为准。
  • 申请前需确保产品已完成型式试验,并取得符合认证要求的能效检测报告。
  • 认证机构会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现场审核,确保批量产品与送检样品一致性。
  • 证书有效期通常为三年,期间需接受至少一次监督审核,2025年起部分品类增加年度自查要求。
  • 获证产品可在包装、宣传材料上使用节能认证标志,但须严格遵守标识使用规范。
  • 未获证产品若虚假宣称“节能”或冒用认证标志,将面临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及品牌声誉损失。
  • 节能认证与绿色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等存在交叉但侧重点不同,企业应根据市场策略选择适配路径。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