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绿色标签”和纷繁复杂的核算方法,如何科学、可信地衡量产品的碳足迹?2025年,随着国内外碳关税政策逐步落地与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ISO14067这一国际标准正成为企业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它不仅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核算框架,更成为打通绿色供应链、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关键通行证。

ISO14067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3年首次发布,并在2018年更新,其核心目标是规范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的量化与报告方法。该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原则,要求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使用阶段到废弃回收的全过程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值得注意的是,ISO14067并非强制性认证,而是一种自愿性声明机制,但其权威性已被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双碳”政策及多个行业采购标准所采纳。例如,某家电制造企业在2024年申请出口欧洲时,因未能提供符合ISO14067的产品碳足迹报告,导致订单延迟交付,最终通过第三方机构补做核算才得以通关。这一案例凸显了该标准在现实贸易中的实际约束力。

实施ISO14067认证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在实践中常面临数据获取难、边界界定模糊、核算方法不一致等挑战。以某中型食品加工企业为例,其在2025年初启动碳足迹核算项目时,发现上游农业原料的排放数据极度缺乏——农户无法提供化肥使用量、灌溉能耗等关键参数。为此,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开发了一套区域化默认值数据库,并引入卫星遥感与物联网设备辅助估算,最终构建出符合ISO14067要求的核算模型。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供应链透明度,还倒逼上游合作伙伴改进生产方式。此外,标准对“功能单位”的定义(如每千克产品、每千次使用)也需结合产品特性灵活设定,避免因单位选择不当导致结果失真。这些细节决定了认证结果是否具备可比性与公信力。

展望未来,ISO14067的价值将远超合规需求,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方面,精准的碳足迹数据可指导产品设计优化,例如通过材料替代或工艺改进降低隐含碳;另一方面,公开披露经认证的碳足迹信息有助于建立品牌信任,吸引ESG投资。2025年,随着国家碳市场扩容至更多行业,产品层面的碳数据或将与企业配额管理联动。因此,企业不应将ISO14067视为负担,而应视其为构建绿色竞争力的基础设施。以下八点概括了实施该认证的关键要点:

  • 明确核算边界:覆盖从“摇篮到坟墓”或“摇篮到大门”的全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产品类型合理界定系统边界。
  • 采用统一功能单位:确保不同产品或批次间的碳足迹结果具有可比性,避免因单位混乱导致误判。
  • 优先使用实测数据:在无法获取一手数据时,可采用行业平均值或文献数据,但需注明来源并评估不确定性。
  • 遵循GHG Protocol或IPCC指南:排放因子应采用最新、最权威的来源,确保核算方法学的一致性。
  • 第三方验证不可或缺:独立机构的核查能显著提升报告可信度,尤其在出口或融资场景中更具说服力。
  • 关注供应链协同:推动上游供应商参与数据共享,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实现全链条减碳。
  • 动态更新机制:产品配方、工艺或物流路线变化后,应及时重新核算碳足迹,避免信息滞后。
  • 结合数字化工具:利用LCA软件、碳管理平台提升核算效率,降低人工误差与成本。

在气候行动从“倡议”走向“问责”的时代,ISO14067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企业负责任经营的体现。与其被动应对监管压力,不如主动将碳足迹管理融入产品创新与供应链战略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在2025年及更长远的绿色经济浪潮中行稳致远。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