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工具引导企业提升技术能力?江苏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持续优化技术改造支持体系。2025年,《江苏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完成新一轮修订并正式实施,不仅细化了资金使用边界,还强化了绩效导向和绿色低碳要求。这一政策调整背后,折射出区域产业政策从“普惠式扶持”向“精准化引导”的深刻转变。
此次《办法》的修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江苏省应对产业变革、落实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国内“双碳”目标推进,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设备更新滞后、能耗高企、数字化基础薄弱等现实困境。某苏北地区中型机械制造企业曾因生产线自动化率不足30%,在2024年订单高峰期遭遇交付延迟,客户流失严重。正是在此背景下,江苏省财政部门联合工信系统对原有技改资金管理机制进行系统性优化,旨在通过专项资金撬动企业实质性技术跃升,而非简单“撒胡椒面”式补贴。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版《办法》首次将“智能化改造”与“绿色化转型”作为并列优先支持方向,并明确要求项目需具备可量化的节能减排或效率提升指标。例如,某苏南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在申报时,不仅提交了智能仓储系统的建设方案,还同步提供了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8%、人工成本降低25%的测算模型,最终成功获得专项资金支持。这种“结果导向”的评审机制,有效避免了过去部分企业“为申报而改造”的形式主义问题。同时,《办法》还引入动态绩效跟踪机制,对已拨付资金的项目开展中期评估和后评价,确保财政资金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对于广大制造企业而言,准确理解并合规运用《办法》是获取政策红利的前提。结合2025年最新要求,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
- 项目必须属于《江苏省重点产业链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2025年版)》所列领域,如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非目录内项目原则上不予支持;
- 申报主体须为在江苏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且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记录;
- 单个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100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和技术研发投入占比不得低于60%;
- 智能化改造类项目需接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具备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
- 绿色化转型项目须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节能量或碳减排量预评估报告;
- 专项资金采取“先投后补”方式,企业需先行完成项目备案并投入自有资金,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补助;
- 同一企业同一项目不得重复申报省级其他财政专项资金,避免资源交叉浪费;
-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24个月,超期未完工的将取消补助资格并追回已拨资金。
总体来看,《江苏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正从“资金分配规则”升级为“产业升级工具箱”。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改造路径指引,也倒逼地方政府提升项目甄别与监管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制造场景,技改资金的支持重点或将进一步向“软硬协同”“数实融合”倾斜。对企业而言,唯有将技术改造内化为战略自觉,才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实现可持续增长。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