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中村作为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典型代表,其改造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资金保障与使用效率问题始终是制约项目落地的关键瓶颈。2025年,多地陆续出台或修订《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制度化手段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那么,这套资金管理体系究竟如何运作?又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城中村改造涉及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置房建设等多个环节,所需资金体量庞大,且周期长、风险高。过去,部分地区因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规范,出现过资金拨付滞后、使用方向偏离、监管缺位等问题,甚至引发群众不满和项目停滞。为此,2025年的新一轮管理办法普遍强化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全程监管”原则。例如,某南方省会城市在2024年底修订的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所有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设立独立资金账户,由财政、住建、审计三方联合监管,并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机构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年度评价。这种“制度+技术+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的管理办法在资金来源上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外,部分城市开始探索“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例如,某东部沿海城市在推进一个典型城中村连片改造项目时,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合规的市场化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建设,政府资金则重点用于安置补偿和公益性设施。该案例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社会资本的退出机制、收益分配比例及风险共担条款,既缓解了财政压力,又保障了公共利益不受侵蚀。这种创新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对资金管理办法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体来看,2025年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制度设计的精细化,更在于对基层执行难点的回应。未来,随着更多城市进入改造深水区,资金管理需进一步与规划审批、群众意愿、产业导入等环节深度融合。唯有构建起“制度严密、流程透明、责任清晰、群众满意”的资金运行机制,城中村改造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引擎,而非财政负担的黑洞。

  • 2025年多地修订《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调专户管理与全程监管;
  • 资金使用范围明确限定于拆迁补偿、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 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强化资金使用效益的量化考核;
  • 建立财政、住建、审计三部门协同监管体系,提升监督合力;
  • 探索“财政引导+社会资本”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管理办法对社会资本参与设定清晰的准入、退出与风险分担规则;
  • 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挂钩,避免“重拨付、轻绩效”;
  • 强化信息公开,要求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村民(居民)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