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试图进入欧盟市场。然而,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就是CE认证。许多企业主常会疑惑:“我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是否必须通过欧盟指定的本地认证机构才能获得CE标志?”事实上,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第三方介入,但对高风险类产品(如医疗器械、压力设备、部分机械设备等),欧盟法规明确要求必须由其指定的“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进行符合性评估。而近年来,随着中欧技术合作深化,已有若干位于中国的机构被欧盟正式指定为公告机构。本文将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动态与实际案例,深入解析这一机制的运作逻辑与企业应对策略。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CE认证”本身并非由单一机构颁发,而是制造商基于欧盟指令或法规进行自我声明的过程。但对于属于“强制第三方认证”范畴的产品类别,则必须由欧盟成员国依据(EU) 2019/1020法规指定的公告机构参与。这些机构需在欧盟NANDO(New Approach Notified and Designated Organisations)数据库中注册并公示。截至2025年初,中国境内已有超过10家机构获得不同指令下的指定资格,覆盖医疗器械、建筑产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构虽设于中国,但其资质由欧盟成员国(如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授予,并接受欧盟委员会的持续监督。这意味着,即便认证过程在中国完成,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在欧盟本土进行。

以某华东地区医疗设备制造商为例,该企业在2024年计划将其新型超声诊断仪出口至多个欧盟国家。由于该产品属于IIb类医疗器械,依据MDR(EU 2017/745)法规,必须由公告机构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产品技术文件评估。起初,企业考虑委托一家位于德国的知名机构,但因排期长达8个月且费用高昂而犹豫。后经咨询,发现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由荷兰主管当局指定的公告机构具备相应资质,且可提供中文服务与本地化现场审核。最终,该企业于2025年3月完成全部认证流程,较原计划提前近4个月进入市场。这一案例凸显了选择本地欧盟指定机构在时效性、沟通效率与成本控制上的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对上市时间敏感的中小企业。

尽管便利性提升,企业在选择此类机构时仍需谨慎甄别。首要原则是核实其在NANDO数据库中的实时状态——指定范围(涵盖哪些指令或法规)、有效期限、是否处于暂停或撤销状态等信息均公开可查。其次,应评估机构的技术能力是否匹配产品特性,例如某些机构虽具备机械指令资质,但未必擅长处理涉及人工智能或网络安全的新一代智能设备。此外,还需关注后续监督机制:欧盟自2023年起强化了对境外公告机构的飞行检查频率,2025年已有多起因不符合ISO/IEC 17065标准而被临时暂停资质的案例。因此,企业不应仅凭“位于中国”或“有欧盟指定”标签做决定,而应结合自身产品风险等级、目标市场细分及长期合规战略综合判断。未来,随着中欧绿色与数字转型合作深化,预计更多聚焦可持续材料、能效标识及数据合规领域的中国本地公告机构将获得指定,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合规支持。

  • CE认证并非统一由某机构颁发,高风险产品须经欧盟指定的公告机构评估
  • 公告机构资质由欧盟成员国授予,并在NANDO数据库公开注册
  • 截至2025年,中国境内已有十余家机构获欧盟指定,覆盖多类产品领域
  • 本地指定机构可提供中文服务、缩短审核周期、降低跨境沟通成本
  • 企业必须通过NANDO官网核实机构当前资质状态及指定范围
  • 技术匹配度比地理位置更重要,需确认机构具备特定产品类别的评估经验
  • 欧盟加强对境外公告机构监管,2025年已出现资质暂停案例
  • 未来趋势将向绿色技术、数字产品等新兴领域扩展本地认证能力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