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将目光投向监管体系成熟、市场容量庞大的欧盟地区。然而,进入这一市场并非易事——欧盟CE认证作为强制性准入门槛,不仅技术要求高,且法规更新频繁。尤其自《医疗器械法规》(MDR)全面实施以来,不少企业因对新规理解不足或准备不充分而遭遇注册失败、产品下架甚至法律风险。那么,在2025年这一关键节点,企业应如何高效、合规地完成CE认证?
首先需明确的是,CE认证并非一纸简单的“合格证书”,而是基于欧盟MDR(Regulation (EU) 2017/745)构建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合规验证流程。与旧版MDD指令相比,MDR显著提高了临床证据要求、加强了上市后监管,并引入了更严格的分类规则。例如,某些原本属于I类的软件类医疗器械,现可能被重新划分为IIa甚至更高类别,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审核。此外,2025年正值MDR过渡期尾声,大量原依据MDD获得CE标志的产品面临重新认证压力,企业若未及时完成技术文档更新与符合性评估,将无法继续在欧盟销售。
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来自某国内中型体外诊断设备制造商。该企业在2023年启动CE认证时,仍沿用旧有MDD框架下的技术文件模板,忽视了MDR对临床评价报告(CER)的深度要求。其首次提交被公告机构退回,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同品种器械比对数据和长期性能监测计划。经过第三方顾问协助,该公司重新梳理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补充了真实世界数据支持,并建立了符合MDR Annex XIV Part B要求的上市后临床跟踪(PMCF)方案。最终在2024年底成功获得CE证书,为2025年进入德国、法国等核心市场奠定基础。这一过程凸显出:合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涉及研发、注册、质量、临床等多个部门协同。
为帮助医疗器械企业更清晰地规划CE认证路径,以下八点实操建议值得关注:
- 1. 准确判定产品分类:依据MDR Annex VIII规则,结合产品预期用途、侵入性、作用机制等因素,避免低估风险等级导致后续流程错误。
- 2. 提前选择具备资质的公告机构:2025年公告机构审核排期普遍紧张,部分热门领域等待时间超过12个月,建议尽早沟通并确认其授权范围是否覆盖目标产品。
- 3. 构建完整的通用安全与性能要求(GSPR)符合性证据链:技术文档需逐条回应Annex I中的23项基本要求,不可遗漏。
- 4. 强化临床评价策略:对于无充分等同器械的新产品,应尽早规划临床试验或采用混合方法(如文献综述+有限临床数据)满足CER要求。
- 5. 建立UDI系统并完成EUDAMED注册:尽管EUDAMED数据库尚未完全启用,但UDI-DI赋码和基础信息上传已成为强制要求。
- 6.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QMS):必须符合ISO 13485:2016,并体现MDR特有的风险管理、变更控制和供应商审核要求。
- 7. 制定切实可行的PMCF计划:不能仅停留在纸面,需包含数据收集方法、分析频率及触发再评价的阈值。
- 8. 关注成员国特殊要求:如德国对说明书语言、法国对环保回收标识等存在额外规定,需在标签和包装设计阶段统筹考虑。
总体而言,2025年是医疗器械企业适应MDR新常态的关键一年。CE认证已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合规”,仅靠外包或模板化操作难以奏效。唯有将法规要求内化为企业日常运营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国际市场拓展。未来,随着欧盟对AI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品类监管细则的进一步细化,合规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挑战,主动布局、系统准备,方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