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餐饮创业者意识到品牌保护的重要性。然而,不少初创者在申请商标时常常困惑:餐饮商标注册到底应该覆盖哪些类别?是否仅注册一个类别就足够?现实中,因商标类别选择不当而导致品牌被抢注、维权困难甚至被迫更名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将从实际操作出发,系统梳理餐饮企业在2025年进行商标注册时必须关注的核心类别,并结合真实场景提供专业建议。
根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基于尼斯分类第11版),餐饮相关业务涉及多个国际分类。其中最核心的是第43类——这是专门为“提供食物和饮料服务”设立的服务类别,包括餐厅、快餐店、咖啡馆、外卖服务等。若企业未在此类别注册商标,即便其门店已运营多年,也可能面临他人抢注后反诉侵权的风险。例如,2023年某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因未注册第43类商标,被外地一家连锁企业抢先注册,最终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回购商标或更换品牌名称,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第43类是餐饮商标注册的“必选项”。
除第43类外,餐饮企业还需根据自身业务延伸情况考虑其他关联类别。例如,若计划销售预包装食品(如自研酱料、速食包、冷冻水饺等),则必须注册第29类(肉、鱼、蛋、奶制品等)和第30类(米面、调味品、茶咖啡等)。此外,若涉及饮品研发与瓶装销售(如自有品牌气泡水、果汁),第32类(不含酒精饮料)也需纳入注册范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堂食+零售”双轮驱动模式成为行业趋势,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布局线下门店之外的销售渠道,此时若未提前布局相关商品类别,极易在电商平台遭遇投诉下架。某知名火锅品牌曾因仅注册第43类,在尝试上线自热火锅产品时被第三方以侵犯第29类商标为由发起平台投诉,导致新品上市延迟近三个月。
综上所述,餐饮商标注册并非“一劳永逸”,而应基于企业当前业务及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进行前瞻性布局。以下是2025年餐饮创业者在商标注册中需重点关注的8个关键点:
- 第43类是餐饮服务的基础类别,涵盖餐厅、外卖、宴会服务等,必须优先注册;
- 若销售预包装食品,需同步注册第29类(动物源性食品)和第30类(植物源性及调味品);
- 涉及瓶装饮料、气泡水等非酒精饮品时,应覆盖第32类;
- 如使用自有设计的餐具、餐盒或环保包装,可考虑第21类(厨房用具、容器);
- 计划开发餐饮类APP或线上点餐系统,需注册第9类(软件程序)和第42类(技术服务);
- 开展加盟或品牌授权业务时,第35类(广告、特许经营)不可或缺;
- 若品牌名称含图形或独特字体,建议同时申请图形商标和文字商标,增强保护强度;
- 注册前务必进行全类别商标检索,避免与在先权利冲突,降低驳回或异议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商标注册具有地域性和类别专属性,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类别之间也不自动产生保护效力。2025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和市场监管趋严,餐饮企业更应将商标布局视为战略投入而非成本支出。建议在创业初期即委托专业代理机构进行商标可行性分析,并制定分阶段注册策略——先保核心(第43类),再拓周边(商品类、技术类),最后覆盖防御类别。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筑牢品牌护城河,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