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已成为食品生产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然而,许多从业者仍对“HACCP关键控制点有哪些”这一核心问题存在模糊认知——是所有高风险环节都算关键控制点?还是必须满足特定判定条件?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出发,结合2025年国内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运行案例,深入剖析关键控制点的识别逻辑、常见误区及有效控制措施。

HACCP体系包含七个原理,其中第三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CCP)”是连接危害分析与具体控制措施的桥梁。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定义,关键控制点是指在某一加工步骤中,若实施有效控制,则可预防、消除或将食品安全危害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的点、步骤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存在危害的环节都是CCP。例如,在某肉制品加工厂的原料验收环节,虽然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但若后续设有高温杀菌工序且该工序已被确认为CCP,则原料验收可能仅作为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处理,而非CCP。因此,准确识别CCP需依赖科学的判定树(Decision Tree)和实际工艺验证。

以2024年底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为例:某中部地区速冻水饺生产企业在抽检中被检出沙门氏菌超标。经追溯发现,其馅料混合工序未设CCP,而仅依赖终产品检测。实际上,馅料混合后直接进入速冻环节,无后续杀菌步骤,一旦原料带菌即无法消除。若在混合前对肉类原料进行金属探测与温度监控,并在混合后设置时间-温度控制点(如30分钟内完成速冻至-18℃以下),即可有效阻断微生物繁殖风险。该企业随后依据HACCP原理重新梳理流程,将“馅料混合后至速冻完成的时间窗口”确立为新增CCP,并配套安装自动温控记录仪与超时报警系统。这一调整不仅通过了监管部门复审,更显著降低了客户投诉率。此案例说明,CCP的设定必须基于具体工艺路径,而非照搬模板。

综合当前行业实践与法规要求,以下是2025年食品企业识别和管理HACCP关键控制点时应重点关注的八个方面:

  • 1. 危害是否真实存在且具有显著性:仅当某步骤存在生物、化学或物理危害,且该危害若不控制将导致不可接受的风险时,才考虑设为CCP。
  • 2. 后续工序能否消除或降低危害:若后续有有效控制手段(如杀菌、过滤),则当前步骤通常不设CCP。
  • 3. 控制措施是否可测量且可监控:CCP必须具备明确的限值(如温度≥75℃、时间≤2小时),并能通过仪器或感官实时监测。
  • 4. 是否具备纠偏机制:每个CCP必须配套制定偏离限值时的纠正措施,包括产品隔离、原因分析与记录追溯。
  • 5. 验证频率与方式需制度化:2025年监管趋势强调动态验证,企业应定期(如每季度)通过微生物检测、设备校准等方式验证CCP有效性。
  • 6. 人员培训必须覆盖操作与应急:一线员工需清楚本岗位CCP的监控方法、记录要求及异常上报流程,避免“纸上HACCP”。
  • 7. 记录保存应满足全程可追溯:电子化记录系统正逐步普及,CCP监控数据需保留至少产品保质期+6个月,以应对潜在召回需求。
  • 8. 工艺变更必须触发CCP重评估:如更换原料供应商、调整配方或引入新设备,均需重新进行危害分析与CCP判定,确保体系持续有效。

需要强调的是,HACCP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文件。随着2025年冷链物流技术升级、新型食品添加剂应用以及消费者对清洁标签(Clean Label)的偏好增强,原有CCP可能失效或新增风险点浮现。例如,某植物基肉制品企业因使用高水分活度的大豆蛋白,在无防腐剂条件下,冷却环节成为新的微生物繁殖温床,被迫将冷却间温湿度纳入CCP管理。这提示企业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将HACCP融入日常运营而非应付检查的工具。

综上所述,HACCP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是一项融合科学判断、工艺理解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系统工程。它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能流于形式。只有真正理解“哪些点必须控、如何控、控到什么程度”,才能构建起抵御食品安全风险的坚实防线。面对2025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与多元化的消费诉求,食品从业者亟需摒弃“模板化HACCP”的惯性思维,转向基于证据、持续改进的精细化管控模式。唯有如此,方能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同时,赢得市场信任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