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已成为全球食品行业通行的管理标准。然而,不少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在尝试申请HACCP认证时,常常陷入“理论上可行、实践中难行”的困境。为何一套被广泛认可的风险控制体系,在落地过程中却频频遭遇阻力?这背后,既有对认证条件理解不清的问题,也有资源与能力匹配不足的现实制约。
HACCP认证并非简单的流程填写或文件堆砌,而是要求企业建立一套系统化、动态化的食品安全控制机制。根据现行规范,企业需首先完成全面的危害分析,识别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全链条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及物理性危害。在此基础上,确定关键控制点(CCP),设定关键限值,并配套建立监控程序、纠偏措施、验证机制及记录保存制度。2025年,随着监管细则的进一步细化,对记录的可追溯性、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员工操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某中部地区的肉制品加工厂在初次申请认证时,虽已建立HACCP计划书,但因未对原料解冻环节的温度波动进行实时监控,导致该环节被判定为未有效控制的关键点,最终未能通过审核。
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某沿海省份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该企业年产量超万吨,产品出口至多个国家。2024年底,为满足进口国新规,企业启动HACCP认证准备。初期,管理层误以为只需聘请外部顾问编写文件即可过关。然而在预审阶段,审核员发现其“金属异物控制”环节虽设定了金属探测器作为CCP,但未制定设备校准频次、未培训操作人员识别报警信号、也未建立异常产品隔离流程。更关键的是,过去三个月的监控记录存在大量空白和逻辑矛盾。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普遍问题:HACCP不是“纸上体系”,而是需要全员参与、持续运行的实操系统。企业最终投入三个月时间,重新梳理流程、培训员工、升级设备,并建立电子化记录系统,才在2025年初顺利通过认证。
综合当前实践,企业要成功获得HACCP认证,必须满足以下八个核心条件:一是具备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并经现场验证无误;二是组建由跨部门人员组成的HACCP小组,成员需接受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应资质;三是完成科学的危害分析,覆盖所有潜在风险且有依据支撑;四是准确识别关键控制点,避免遗漏或过度设置;五是为每个CCP设定可测量、可监控的关键限值;六是建立有效的监控程序,包括方法、频率、责任人;七是制定明确的纠偏措施和验证程序,确保体系持续有效;八是保留完整、真实、可追溯的记录至少两年以上。这些条件看似基础,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人员流动、成本压力或管理惰性而打折扣。尤其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如何在合规与运营之间找到平衡,仍是2025年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