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穆斯林人口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贸易的深化,清真产品市场持续扩大。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消费者对“清真”标签的信任度参差不齐,部分产品虽标有“清真”字样,却缺乏权威认证依据。这不禁引发思考:在2025年,国内清真认证体系是否已建立起统一、透明且具备公信力的标准?其在实际操作中又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目前,国内清真认证并非由单一国家级机构统一管理,而是呈现出“多头认证、地方主导”的格局。部分地区由伊斯兰教协会主导认证,部分地区则由地方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执行,甚至个别企业自行声明“清真”而无任何外部审核。这种碎片化状态导致认证标准不一、流程差异大,不仅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也削弱了消费者对清真标识的信任。例如,某西部省份的一家肉制品加工企业在2024年申请清真认证时,需同时满足当地民宗委、清真寺管委会及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的三套不同要求,耗时近半年才完成全部流程。这种低效与重复,凸显了认证体系整合的紧迫性。

值得肯定的是,2023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已开始推动清真认证的规范化工作。2024年底发布的《清真产品认证管理指引(试行)》虽未强制统一认证主体,但首次明确了清真产品的基本定义、原料禁忌清单及生产过程控制要点,为地方标准提供了上位依据。进入2025年,多个省份正试点“清真认证信息平台”,尝试将认证机构资质、企业获证信息、产品追溯数据纳入统一数据库,提升透明度。此外,跨境电商的兴起也倒逼认证体系与国际接轨。例如,某东部沿海城市的食品出口企业为进入东南亚市场,主动申请符合马来西亚JAKIM标准的双重认证,这促使国内认证机构在审核细节(如屠宰环节的诵经要求、设备专用性验证)上逐步细化操作规范。

展望未来,国内清真认证的发展需在尊重宗教文化与保障市场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应避免将“清真”泛化为普通营销标签,防止“清真滥用”损害宗教神圣性;另一方面,也需防止过度行政干预导致认证成本高企,阻碍中小企业参与。2025年将是关键过渡期,随着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数字化监管工具的应用,清真认证有望从“地方割裂”走向“区域协同”,最终迈向全国统一认证框架。这不仅关乎穆斯林群体的饮食权益,更是中国食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 国内清真认证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定认证主体,呈现地方化、多元化特征;
  • 认证标准不一致导致企业合规成本高,消费者信任度受损;
  • 2024年出台的《清真产品认证管理指引(试行)》为地方实践提供了基础规范;
  • 部分地区已试点清真认证信息平台,推动认证数据公开与可追溯;
  • 跨境电商需求促使国内认证机构借鉴国际标准(如JAKIM、MUI)优化审核细节;
  • 清真认证的核心难点在于平衡宗教规范性与市场实用性;
  • “清真滥用”现象(如非食品类商品标榜清真)亟需制度约束;
  • 2025年是推动清真认证从地方协同迈向全国统一的关键窗口期。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