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始关注“双软认定”这一重要资质。所谓“双软”,即“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的双重认定,是国家为鼓励软件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工具。那么,在2025年,福建省的企业如何高效完成双软认定?又该如何借助这一资质实现合规节税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本文将结合最新政策导向与实际操作经验,深入解析福建省双软认定的核心要点。
自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地方落地措施以来,福建省持续优化双软认定流程,并配套出台多项地方性支持政策。2025年,福建省工信厅联合税务、科技等部门,对认定标准进行了微调,更加注重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知识产权数量以及软件收入结构。例如,要求企业年度软件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低于50%,研发费用占软件收入比例不低于6%。这些调整虽看似细微,却直接影响了部分初创型或业务多元化的科技企业能否顺利通过认定。某福州本地从事工业控制软件开发的企业,在2024年底首次申请失败后,通过调整财务结构、补充软件著作权登记,并于2025年初成功获得双软资质,不仅享受了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还获得了地方财政的一次性奖励。
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在双软认定的执行层面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与服务意识。一方面,依托“闽政通”平台,实现了从材料提交到结果公示的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幅缩短了审核周期;另一方面,各地市如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还设立了专项辅导窗口,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与材料预审服务。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起,福建省对“嵌入式软件”类产品的认定标准也有所放宽,允许企业在提供完整源代码和功能说明的前提下,以模块化形式申请软件产品登记。这一变化尤其利好智能制造、物联网设备等领域的集成商,使其能更便捷地剥离软件价值,独立申报资质。
尽管双软认定带来的政策红利显著,但企业在申请过程中仍需警惕若干常见误区。例如,部分企业误以为只要拥有软件著作权即可自动获得认定,忽视了对人员结构、财务报表、研发管理制度等综合材料的要求;还有企业因未及时完成年度信息更新,导致资质被暂停,进而影响税收优惠的连续性。因此,建议企业在启动认定前,系统梳理自身条件,并提前规划知识产权布局与财务核算体系。未来,随着国家对信创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双软认定或将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等资质形成联动效应,成为软件企业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的关键一环。
- 2025年福建省双软认定要求软件收入占比不低于50%,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6%;
- 认定流程已全面线上化,依托“闽政通”平台实现高效办理;
- 嵌入式软件可按模块申请软件产品登记,适用范围扩大;
- 通过认定的企业可享受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政策;
- 多地市设立线下辅导窗口,提供材料预审与政策咨询;
- 软件著作权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需配合完整的研发与财务证明;
- 资质需每年更新信息,否则可能被暂停或撤销;
- 双软资质正逐步与高企、专精特新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