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对软件企业的政策扶持。其中,“双软认定”作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制度安排,依然在2025年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对于一家初创或成长中的软件企业而言,是否值得投入精力申请“双软”?它又能带来哪些切实的收益?
所谓“双软”,是指“软件产品登记”和“软件企业认定”的合称。尽管国家层面已取消强制性审批,但地方如上海仍保留相关认定机制,并将其与税收减免、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政策深度绑定。2025年,上海继续执行《关于进一步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通过双软认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即前两年免征、后三年减按12.5%征收)的优惠。此外,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申报中,双软资质也常被视为核心佐证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并非“普惠制”,企业需满足研发人员占比、软件收入比例、自主知识产权等多项硬性指标。
以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上海本地企业,专注于工业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的开发。2024年初,该公司启动双软认定准备,发现其早期合同多为硬件集成项目,软件收入占比不足50%,不符合认定门槛。为此,团队重新梳理业务结构,将软件模块独立定价,并在后续合同中明确区分软硬件收入。同时,加强内部研发管理,确保全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超过6%,并申请了3项软件著作权。经过半年调整,该公司于2024年9月成功获得双软认定,并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税务备案,预计当年可节省企业所得税约42万元。这一案例表明,双软认定不仅是资质获取,更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和合规管理的一次系统性优化。
结合当前实践,企业在推进上海双软认定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
- 1. 软件产品需具备独立知识产权,通常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为依据,且登记时间应在企业成立之后;
- 2. 企业年度软件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50%,其中嵌入式软件需单独核算;
- 3. 研发人员占企业月平均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且需提供社保缴纳记录作为佐证;
- 4. 研发费用总额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需有完整的研发费用辅助账;
- 5. 企业主营业务应聚焦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范畴,纯贸易或代理类业务不符合条件;
- 6. 需通过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或指定平台提交在线申请,并配合后续专家评审或现场核查;
- 7. 双软认定结果有效期为五年,但税收优惠需每年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逾期未备案则无法享受当年度减免;
- 8. 认定后应持续维护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布局,避免因后续经营结构变化导致资质失效或被追溯调整税款。
展望未来,随着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软件产业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双软认定虽非强制,但其背后的政策逻辑——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技术积累、规范企业治理——恰恰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有志于深耕技术、拓展市场的软件企业而言,主动拥抱这一制度安排,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更能为后续融资、上市、参与政府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在2025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不妨将双软认定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以合规促创新,以资质赢未来。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