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与消费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产品外观已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在拓展东南亚市场时,往往忽视了对产品外观的法律保护,导致仿冒品泛滥、市场份额被侵蚀。以某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为例,其在2024年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后,因未及时申请外观专利,仅三个月内便出现十余款高度相似的竞品,最终不得不通过复杂且成本高昂的不正当竞争诉讼维权。这一案例凸显了提前布局外观专利的重要性。那么,在2025年,企业应如何高效、稳妥地完成马来西亚外观专利申请?

马来西亚的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由《2019年工业设计法》(Industrial Designs Act 2019)确立,并于2022年全面实施新审查机制。与旧制度相比,现行体系引入了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授权门槛。申请人需提交清晰的视图(通常包括六面正投影视图及立体图),并确保设计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采用“首次公开即丧失新颖性”的严格标准——若设计在申请日前已在任何国家公开展示、销售或出版,即便仅限于社交媒体发布,也可能导致申请被驳回。因此,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完成申请至关重要。此外,2025年起,马来西亚知识产权局(MyIPO)进一步优化电子申请系统,支持多语言文件上传,但所有非马来语或英语文件仍需附官方认可的翻译件。

从实务操作角度看,马来西亚外观专利申请流程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准备阶段、提交阶段、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及授权公告。准备阶段需重点确认设计是否属于可保护客体(如纯功能性设计不受保护),并进行全球现有设计检索;提交阶段需注意优先权主张的12个月窗口期;形式审查通常在2–4周内完成,主要核查文件完整性;实质审查则可能耗时6–12个月,期间审查员可能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OA),要求澄清设计特征或修改视图。某东南亚电动滑板车品牌曾因视图中包含背景元素被认定为“非纯粹设计表达”,经三次补正后才获授权,凸显细节处理的重要性。此外,马来西亚不允许多项设计合并申请,每件申请仅能涵盖单一设计,这与部分东盟国家政策存在差异,需特别注意。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作为东盟重要经济体,其外观专利制度虽日趋完善,但对企业合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有效规避风险、提升授权效率,建议企业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建立“上市即申请”机制,将知识产权布局纳入产品开发流程;二是委托具备本地执业资质的代理机构处理审查沟通;三是定期监控MyIPO公告,及时发现潜在侵权行为。随着2025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知识产权条款的深化实施,马来西亚外观专利的跨境保护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唯有将外观设计视为战略资产,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构筑坚实护城河。

  • 马来西亚自2022年起实施工业设计实质审查制度,授权标准显著提高
  • 设计在申请日前任何形式的公开(含社交媒体)均可能导致新颖性丧失
  • 申请必须提交完整六面视图及立体图,图像质量与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审查结果
  • 每件申请仅限单一设计,不可合并多项设计,区别于部分邻国做法
  • 优先权主张须在首次申请后12个月内提出,逾期无效
  • 非英语/马来语文件需附官方认可翻译件,否则视为未提交
  • 实质审查周期通常为6–12个月,期间可能需多次补正
  • RCEP框架下,马来西亚外观专利在区域内的维权协同效应日益增强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