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如何选择一套国际公认、科学严谨且具备可比性的标准?ISO14067正是在这一需求下应运而生的重要工具。作为专门针对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制定的国际标准,它不仅为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化提供了统一框架,也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通行证”。

ISO14067标准于2013年首次发布,并在2018年进行了修订,其核心目标是规范产品碳足迹的量化与报告方式。该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要求企业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使用阶段直至废弃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碳排放核算。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并未强制要求减排,而是强调“测量先行”——只有准确掌握碳足迹,才能制定有效的减碳策略。进入2025年,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深化实施,未提供符合ISO14067标准碳足迹声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可能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甚至准入限制。

一个值得关注的独特案例来自某中部地区的家电制造企业。该企业在2024年启动出口欧洲计划时,遭遇客户要求提供符合ISO14067的产品碳足迹报告。初期尝试自行核算,但由于缺乏对系统边界设定、数据质量评估及分配规则的理解,导致结果无法通过第三方验证。随后,企业引入专业咨询团队,重新梳理其一款主力电热水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从不锈钢外壳的冶炼能耗、塑料部件的石化原料来源,到装配线的电力结构(当地电网以煤电为主),再到产品在用户端平均每日使用1.5次、寿命约5年的使用场景假设。最终形成的报告不仅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审核,还意外发现运输环节因采用铁路替代部分公路运输,碳排放降低了12%。这一发现促使企业优化物流网络,并将减碳成果纳入营销材料,提升了品牌绿色形象。

尽管ISO14067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获取难度大,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上游供应商往往不愿或无法提供精确的排放因子;其次是核算成本较高,一次完整的第三方验证费用可达数万元;此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使用阶段”的假设差异(如电价结构、用户行为)也可能导致结果不可比。然而,这些障碍并非不可逾越。随着国内碳数据库的逐步完善、政府对绿色制造的补贴支持,以及行业联盟推动的共享核算平台建设,企业实施ISO14067的门槛正在降低。展望未来,碳足迹信息有望像营养标签一样出现在产品包装上,而率先掌握ISO14067标准的企业,将在绿色竞争中赢得先机。

  • ISO14067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专门用于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原则。
  • 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产品,涵盖从原材料获取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阶段。
  • 2025年全球绿色贸易壁垒趋严,符合ISO14067的碳足迹声明成为出口合规的重要条件。
  • 核算过程需明确定义系统边界、功能单位、数据质量要求及分配方法,确保结果可比性。
  • 实际案例显示,通过ISO14067核算可识别隐藏的减排机会,如优化物流或改进材料选择。
  • 中小企业面临数据获取难、核算成本高等现实挑战,但可通过行业协作或政府支持缓解。
  • ISO14067本身不强制减排,但为制定科学碳目标(SBTi)和参与碳交易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未来产品碳标签制度可能普及,提前布局ISO14067认证有助于提升品牌竞争力与消费者信任。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