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丽水市作为生态发展示范区,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产业跃迁?答案之一,正是那些扎根于本地、默默耕耘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些由企业自主设立、政府引导支持的技术研发平台,正成为丽水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支点。它们不仅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核,更是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5年,丽水市已累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20家,覆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与过去“重规模、轻研发”的发展模式不同,如今的企业技术中心更强调“问题导向”与“成果转化”。例如,某位于缙云县的精密制造企业,其技术中心针对山区物流运输中设备易损问题,自主研发了一套减震缓冲结构,不仅将产品寿命提升40%,还成功申请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2024年实现技术成果对外许可,年增收超500万元。这一案例说明,丽水的企业技术中心已从“内部服务型”向“市场价值创造型”转变。

然而,丽水市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先,人才引进难是普遍痛点。受限于区位和城市能级,高端研发人才更倾向于流向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其次,部分中小企业对技术中心的定位模糊,存在“为评而建”现象,研发投入持续性不足。再者,跨企业、跨行业的技术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创新资源碎片化。针对这些问题,丽水市自2023年起实施“技术中心提质工程”,通过“梯度培育+精准扶持”策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支持:对初创型技术中心给予设备补贴和专家对接;对成熟型中心则推动其参与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甚至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展望未来,丽水市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一是强化与本地高校(如丽水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解决“研发—应用”脱节问题;二是推动数字化赋能,鼓励技术中心引入AI辅助设计、数字孪生等工具,提升研发效率;三是探索“飞地研发”模式,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丽”。可以预见,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认知持续深化,丽水市企业技术中心将不再是孤立的创新孤岛,而将成为串联产业链、激活区域创新活力的核心节点。

  • 丽水市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已超120家,覆盖多个重点产业。
  • 技术中心功能正从内部支撑转向市场价值创造,强调专利产出与技术转化。
  • 典型案例显示,本地企业通过技术中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经济效益与技术突破双赢。
  • 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丽水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缺乏高端研发与复合型人才。
  • 部分中小企业存在“重认定、轻运营”倾向,研发投入缺乏长期规划。
  • 政府通过“梯度培育”机制,对不同阶段的技术中心实施精准扶持政策。
  • 产学研合作亟待深化,需加强与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实质性联动。
  • 未来将探索“飞地研发”与数字化工具应用,提升技术中心的创新能级与辐射能力。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