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知识产权的质量与匹配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部分企业因自主研发能力有限,试图通过购买专利快速补齐知识产权短板。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存在被认定为“形式合规”而实质不符的风险?本文将结合政策导向、审查实践及真实案例,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购买专利”这一行为的合规边界与操作策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并未禁止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专利权。无论是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还是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取得专利,只要权属清晰、技术相关、应用真实,均可能被认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真实性”与“关联性”。近年来,多地科技主管部门在高企复审或抽查中发现,部分企业所购专利与其主营业务、核心技术、产品应用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甚至存在“专利囤积”“突击购买”等行为,导致认定失败或资格被撤销。例如,2024年某东部省份公示的一批高企撤销名单中,有3家企业因在申报前6个月内集中购买10余项与主营产品无关的外观设计专利而被认定为“知识产权不支撑核心技术”,最终失去资格。
为更清晰地理解合规边界,我们不妨从一个独特案例切入:某中部地区从事智能仓储系统集成的企业(以下简称“某公司”),在2023年启动高企申报准备时,发现其核心技术虽已应用于多个项目,但因早期未重视知识产权布局,仅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远低于认定要求。该公司并未选择“买专利凑数”,而是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合作,针对其已落地的AGV调度算法和货架识别模块,梳理出可专利化的技术点,并通过专利转让方式获得3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均在申报前12个月内完成权属变更,且在企业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标注技术来源与应用场景。2024年,该公司顺利通过高企认定,并在2025年复审中未被质疑。这一案例说明,购买专利本身并非禁区,关键在于技术匹配度、时间合理性与应用真实性。
基于当前政策环境与审查趋势,企业在考虑通过购买方式补充专利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八个方面:
- 1. 专利技术领域必须与企业主营业务高度相关,避免跨行业“拼凑”;
- 2. 优先选择发明专利或高质量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高企认定中的权重极低;
- 3. 专利权属变更时间应合理,建议在申报前12个月以上完成,避免“临门一脚”式操作;
- 4. 购买专利需附带技术实施证明,如产品说明书、检测报告、客户验收文件等;
- 5. 避免从专利“中介”或“专利包”批量购买无具体技术背景的专利;
- 6. 专利转让合同应明确技术内容、应用场景及后续维护责任;
- 7. 在研发费用归集中,若涉及专利购买费用,需合理分摊并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要求;
- 8. 建议在购买前咨询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专利稳定性与侵权风险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多地高企认定评审已引入“专利质量评价模型”,不仅关注数量,更强调专利的技术先进性、权利稳定性及产业化程度。部分地区甚至要求企业提供专利技术在产品中的具体应用截图或系统架构图。这意味着,单纯“挂名”专利已难以蒙混过关。企业若希望通过购买专利提升认定成功率,必须将其纳入整体技术创新体系,而非孤立操作。
此外,政策导向也正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提出,要遏制非正常专利申请,推动专利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此背景下,高企认定对知识产权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企业若长期依赖外部购买而忽视自身研发能力建设,即便短期通过认定,也可能在后续研发费用归集、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等环节暴露短板。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购买专利并非不可行,但必须建立在技术真实、应用落地、时间合理、权属清晰的基础上。企业应将专利布局视为技术创新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应对认定的“权宜之计”。未来,随着监管技术的提升和评审标准的细化,只有真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高企认定及后续政策红利中行稳致远。面对2025年的新要求,企业不妨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产权策略:是继续“买专利凑数”,还是构建“研-产-权”一体化的创新闭环?这不仅是合规问题,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