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然而,许多组织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运维成本高企、故障响应迟缓、服务流程混乱等现实挑战。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投入大量资源构建的IT基础设施,却难以支撑业务的敏捷发展?答案或许就藏在运维体系的标准化程度之中。2025年,随着《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的持续演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运维不仅是保障系统稳定的“守门人”,更应成为驱动业务创新的“赋能者”。

ITSS作为我国自主制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其运维部分(通常指ITSS运维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结构化、可评估、可改进的框架。该标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大量行业实践提炼而成。以某大型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全国拥有十余个生产基地,IT系统涵盖ERP、MES、SCADA等多个平台,过去各厂区运维团队各自为政,故障处理平均耗时超过4小时,且知识无法复用。2024年,该企业启动ITSS三级认证工作,通过统一事件管理流程、建立集中式知识库、实施自动化监控工具,并对运维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到2025年初,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缩短至1.2小时,年度运维成本下降18%,更重要的是,IT部门开始参与新产线规划,提前介入系统架构设计,真正实现了从“被动救火”到“主动支撑”的转变。这一案例表明,ITSS运维标准的价值不仅在于合规,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服务能力。

要真正发挥ITSS运维标准的作用,企业需从多个维度系统推进。首先,组织层面需明确运维服务的战略定位,将其纳入企业整体IT治理框架;其次,在流程上,应依据ITSS要求梳理并优化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核心流程,避免形式主义;第三,人员能力建设不可忽视,包括技能矩阵定义、岗位职责划分及持续培训机制;第四,技术工具的选择应服务于流程落地,而非盲目追求“高大上”;第五,数据驱动是关键,通过采集运维KPI(如MTTR、SLA达成率、变更成功率等),形成闭环改进机制;第六,需注重与现有管理体系(如ISO 20000、ITIL)的融合,避免重复建设;第七,客户(内部或外部)满意度应作为衡量运维成效的核心指标之一;第八,持续改进文化必须根植于团队,定期开展自评估与差距分析,推动能力等级稳步提升。这些要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整体。

展望未来,ITSS运维标准将在智能化、云原生和安全合规三大趋势下持续演进。2025年,随着AIOps技术的普及,标准或将更强调数据智能在预测性维护、根因分析中的应用;同时,混合云、多云环境下的运维复杂度激增,ITSS有望进一步细化云服务运维的规范指引;此外,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约束下,运维过程中的安全审计、日志留存、权限管控等要求也将被更紧密地嵌入标准条款。对于企业而言,拥抱ITSS运维标准不应是一次性的认证工程,而是一场持续的能力进化之旅。唯有将标准内化为组织基因,才能在不确定的数字时代中,构建起既稳健又敏捷的IT服务底座,真正实现从“合规达标”到“价值创造”的跃迁。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思维的革新——值得每一位CIO和运维负责人深思。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