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转型的背景下,福建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悄然成为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这些被冠以“小巨人”称号的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在特定细分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能在激烈竞争中持续突围?它们的发展路径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福建省自2019年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以来,已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200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400余家(截至2024年底数据)。进入2025年,这一群体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一是高度集中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二是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超过5%,部分企业甚至达到10%以上;三是多数企业深度嵌入本地产业链,与宁德时代、福耀玻璃、恒申集团等龙头企业形成稳定配套关系。例如,位于泉州晋江的福建恒劲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精度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研发,其产品已应用于国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替代了部分进口依赖。该公司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7%,研发投入占比达8.2%,成为细分赛道中典型的“隐形冠军”。
恒劲科技的案例并非孤例,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技术-市场-政策”三重适配策略。首先,公司自2020年起便与福州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伺服驱动算法优化;其次,主动对接福建省“电动福建”战略,在新能源装备配套领域提前布局;最后,精准申报2023年工信部“产业基础再造”专项,获得近千万元资金支持。这种“产学研用政”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其在2025年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和出口订单波动时仍保持稳健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工信厅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小巨人”企业平均毛利率达32.6%,显著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8.4%),印证了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能力。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小巨人”企业面临人才引进难、融资渠道窄、国际化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福建各地市在2025年推出差异化支持政策:厦门设立“小巨人”专属信贷风险补偿池,福州试点“技术入股+股权激励”人才引进机制,泉州则推动“链主企业+小巨人”协同创新联盟。未来,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自身技术深耕,更需政策、资本与市场的协同赋能。可以预见,在2025年及以后,福建“小巨人”企业将继续以“小而精、专而强”的姿态,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石。
- 截至2024年底,福建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400家,位居全国前列。
- 2025年福建“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领域。
- 典型企业如泉州恒劲科技,通过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实现进口替代,2024年营收增长37%。
- 多数“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部分达1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企业普遍深度嵌入本地产业链,与宁德时代、福耀玻璃等龙头企业形成稳定配套关系。
-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福建“小巨人”企业平均毛利率达32.6%,体现技术溢价能力。
- 各地市推出差异化政策:厦门设信贷风险补偿池,福州推技术入股机制,泉州建协同创新联盟。
- 当前主要挑战包括高端人才短缺、融资渠道有限及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