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青浦区作为上海西部的重要增长极,正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这些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在细分技术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本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那么,青浦区是如何系统性培育这类企业的?其背后又有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青浦区自2018年启动科技小巨人工程以来,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遴选、培育与扶持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认定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超过120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2025年,这一群体的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五年前提升近40%,研发投入强度普遍维持在6%以上,远高于全市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青浦区并未简单依赖财政补贴,而是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产学研对接、提供知识产权导航等“软性支持”,帮助企业突破成长瓶颈。例如,某专注于工业视觉检测算法的企业,在获得科技小巨人认定后,通过区级平台对接高校实验室资源,成功将产品识别准确率从92%提升至98.5%,并在汽车零部件质检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位于青浦工业园区的一家智能物流装备企业。该企业成立于2019年,初期仅十余人,专注于AGV(自动导引车)调度系统的自主研发。2022年入选青浦区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后,不仅获得研发费用后补助,还被纳入“重点产业链配套企业名录”,得以参与区内头部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同项目。到2025年,其调度系统已应用于长三角多个智能仓储项目,年营收突破8000万元,员工增至百人,并牵头制定了一项行业技术标准。这一成长轨迹清晰展现了“政策赋能—技术突破—市场拓展—生态融入”的良性循环。与其他区域单纯追求企业数量不同,青浦更注重“精准滴灌”: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匹配差异化支持策略,如对初创期侧重技术验证支持,对成长期强化市场对接,对成熟期引导其参与标准制定或并购整合。

展望未来,青浦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仍面临人才引进难、融资渠道窄、国际化程度低等共性挑战。但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西向拓展带建设深入推进,以及青浦新城“数字之城”定位的明确,区域创新生态将持续优化。2025年,青浦计划进一步扩大科技小巨人覆盖面,重点向绿色低碳、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延伸,并探索“飞地孵化+本地转化”模式,鼓励企业在长三角其他城市设立研发中心,而在青浦实现产业化落地。可以预见,这些“小而强”的创新主体,将成为青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可或缺的基石。

  • 青浦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聚焦细分技术领域,具备高研发投入与强创新能力
  • 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认定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超120家
  • 2025年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6%以上,显著高于中小企业均值
  • 政策支持以“软服务”为主,包括技术平台对接、知识产权辅导等
  • 典型案例显示,企业通过认定后实现技术指标与市场应用双突破
  • 青浦采用“分阶段、差异化”培育策略,避免“一刀切”式扶持
  • 企业成长路径体现“政策—技术—市场—生态”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 未来将向前沿科技领域拓展,并探索跨区域协同孵化新模式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