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某省属高校青年教师李博士第3次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后,再次收到“未获资助”的通知。他所在的学院共有27位教师提交申请,最终仅2人获批,资助率不足7.5%。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初步统计,全国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已降至14.2%,较2020年下降近5个百分点。当科研人员投入大量时间撰写本子却屡屡落选,我们不禁要问:基金资助率为何持续走低?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科研生态变化?
基金资助率的下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叠加的结果。首先,科研人员数量持续增长,但财政投入增速放缓。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总量较2015年增长约42%,而同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预算增幅仅为28%。其次,项目申请“内卷化”趋势明显,许多单位将基金获批数量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导致“为申请而申请”的现象泛滥。再者,评审机制虽不断优化,但在“优中选优”的压力下,评审标准趋于保守,倾向于支持已有成果突出的团队,青年学者和跨学科探索类项目往往处于劣势。此外,地方财政对科研的配套支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高校在资源获取上天然处于弱势,进一步拉低了整体资助效率。
值得深入分析的是一个独特案例:2025年,某东部“双非”高校(非“双一流”)的环境科学团队,尝试以“城市微塑料迁移路径的多尺度模拟”为题申请面上项目。该项目融合了环境工程、数据科学与城市规划,具有显著交叉性。然而,因学科代码归属模糊,评审意见出现分歧——环境学部认为其“工程属性过强”,信息学部则认为“缺乏算法创新”。最终项目落选。该案例折射出当前基金分类体系与新兴交叉研究之间的错配问题。在传统学科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下,创新性强但边界模糊的研究往往难以获得足够认可,这无形中抑制了科研的原创活力。类似情况在2025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尤为突出,交叉学科申请者的资助率普遍低于传统学科10个百分点以上。
面对基金资助率持续走低的现实,亟需从制度设计、评审机制与资源配置多维度协同破局。一方面,应推动基金分类体系动态调整,设立专门的交叉学科资助通道,并引入“概念验证”类小额预研基金,降低创新探索的门槛。另一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在2025年试点“代表作+研究规划”替代传统冗长申请书,减轻科研人员文书负担。同时,强化区域协调机制,对中西部高校实施差异化评审或配额倾斜,提升资源分配公平性。更重要的是,科研评价体系需与基金申请脱钩,避免将“是否拿到基金”作为唯一能力标尺。唯有如此,才能让基金真正回归“支持创新”的本源,而非沦为科研内卷的催化剂。
-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降至14.2%,创近十年新低
- 科研人员总量增长快于财政投入增速,供需矛盾加剧
- 单位绩效考核与基金挂钩导致“申请内卷”现象普遍
- 评审机制趋于保守,不利于青年学者和高风险高回报项目
- 交叉学科项目因归属模糊易在评审中遭遇“两不管”困境
- 中西部地区高校因资源配套不足,资助率系统性偏低
- 传统申请书模式加重科研人员非科研负担,挤占创新时间
- 基金资助率下降反映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亟待结构性改革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