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然而,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在进入目标市场前,是否已提前完成国际商标的注册?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2024年通过马德里体系提交的国际商标申请量同比增长6.3%,其中中小企业占比显著上升。这反映出一个现实趋势——品牌出海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属游戏,而成为众多成长型企业的战略选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高效、合规地完成国际商标注册,避免因商标抢注或侵权纠纷导致市场准入受阻?

注册国际商标并非简单的“一纸申请”,而是一项涉及多国法律体系、审查标准和文化差异的系统工程。以2025年为例,某从事智能穿戴设备的中国初创企业在计划进入东南亚市场时,未在目标国提前注册商标,结果其品牌名称被当地一家小型贸易公司抢先注册。尽管该企业产品在当地尚未销售,但由于商标权属已归属他人,不仅被迫更名,还面临高昂的法律谈判成本。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商标权具有地域性,仅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在境外几乎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业务拓展节奏,制定分阶段、有重点的国际商标布局策略。

目前,企业注册国际商标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通过《马德里协定》或《马德里议定书》下的马德里体系进行集中申请;二是在目标国家逐一提交单一国家注册;三是结合区域组织如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或非洲知识产权组织(OAPI)进行区域性注册。马德里体系因其“一份申请、多国覆盖、统一管理”的优势,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但需注意,该体系依赖于基础商标的有效性——若中国国内商标在五年内被撤销或无效,国际注册也将同步失效。此外,部分国家如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虽为WIPO成员,却不属于马德里体系成员国,必须采用单一国家注册方式。因此,企业在规划时需综合评估目标市场的法律环境、审查周期及后续维护成本。

值得强调的是,国际商标注册不仅是法律防御手段,更是品牌资产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合规要求日益严格,未注册商标的产品可能面临下架甚至封店风险。同时,在融资或并购过程中,完整的国际商标布局能显著提升企业估值。为此,建议企业在启动海外业务前至少6-12个月启动商标检索与申请程序,并持续监控目标市场的商标公告,及时应对潜在异议。以下八点可作为实操参考:

  • 开展全面的国际商标检索,避免与在先权利冲突,尤其关注图形商标的视觉近似性判断;
  • 根据业务优先级确定注册国家清单,优先覆盖核心市场、制造基地及潜在仿冒高发区;
  • 合理选择商品/服务类别,既要覆盖当前产品,也要预留未来业务扩展空间;
  • 委托具备目标国执业资质的专业代理机构,确保申请文件符合当地语言与格式要求;
  • 利用马德里体系的“后期指定”机制,在初始申请后追加新国家,提升灵活性;
  • 关注各国审查周期差异,例如美国平均需10-12个月,而日本可缩短至6个月左右;
  • 建立商标状态跟踪机制,按时缴纳续展费用,避免因疏忽导致权利丧失;
  • 在遭遇抢注时,及时评估异议、无效宣告或协商回购等应对路径,避免被动等待。

展望2025年及以后,随着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深化实施,以及AI技术在商标监测中的应用普及,国际商标注册将更加高效与智能化。但技术无法替代战略思维——唯有将商标布局纳入企业全球化顶层设计,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风险、支撑增长的法律护城河。对于正在筹划出海的企业而言,现在就是启动国际商标注册的最佳时机。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