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部分项目即便配备了完整的施工团队和监理单位,依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建设单位自身缺乏系统化、可执行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尤其进入2025年,随着国家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提升,建设单位作为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亟需建立一套结构清晰、职责明确、运行有效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表,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所谓建设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表,并非简单的制度汇编或流程图示,而是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职责、过程控制、资源保障、风险预警等要素有机整合的动态管理工具。该体系表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建设单位提供一张“质量导航图”,使其在项目策划、招标采购、施工监管、竣工验收乃至后期运维各阶段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例如,在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建设单位在2024年底启动前期筹备时,即依据最新政策导向编制了覆盖12个管理模块、37项关键控制点的保证体系表。该表不仅明确了各参建方的质量接口责任,还嵌入了数字化监控节点,使得2025年正式开工后,质量问题响应效率提升40%,返工率下降近三成。这一案例表明,体系表的价值不在于形式完整,而在于能否真正嵌入项目管理肌理。
要使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表发挥实效,必须避免“纸上谈兵”。实践中,常见误区包括:体系内容照搬模板、责任边界模糊、缺乏动态更新机制、与现场脱节等。针对这些问题,2025年的建设单位应从以下八个维度进行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
- 明确建设单位作为首要责任主体的法律定位,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转化为内部管理条款;
- 建立分层级的质量目标分解机制,将总体质量目标细化至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各阶段可量化指标;
- 设置专职质量管理部门或岗位,确保体系运行有专人负责,避免多头管理导致责任稀释;
- 将BIM、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融入体系表,实现关键工序的实时监测与数据留痕;
- 制定供应商与承包商准入及履约评价标准,将质量表现纳入合同履约考核体系;
- 建立质量问题闭环处理流程,涵盖发现、分析、整改、验证与预防改进五个环节;
- 定期组织体系内部审核与第三方评估,确保其适应项目进展与外部环境变化;
-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培训,使体系表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表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文件。以某城市轨道交通配套工程为例,建设单位在2025年初因地质条件突变导致基坑支护方案调整,原体系表中的监测频率与验收标准已不适用。项目团队迅速启动体系动态修订程序,在72小时内完成风险重评估、控制点更新与相关方交底,有效避免了潜在质量隐患。这一实践印证了体系表的生命力在于其灵活性与响应速度。未来,随着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化,建设单位更需将碳排放控制、材料可追溯性、运维友好性等新要素纳入体系框架。唯有如此,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表才能真正成为支撑项目高质量交付的“压舱石”,而非束之高阁的装饰性文件。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