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一家中型机械加工企业于2024年底因车间操作不当导致一名员工严重工伤,不仅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还因停工整改损失订单超百万元。这一事件并非孤例——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工贸行业全年报告职业伤害事故逾1.2万起,其中近三成发生在未建立系统化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企业中。这不禁引发思考:在安全生产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企业是否应将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视为一项“可选项”,还是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

ISO45001作为国际通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自2018年正式实施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进入2025年,随着《安全生产法》修订条款的深入执行以及地方政府对高风险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仅靠传统的“安全检查+应急预案”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某公司从事金属表面处理业务,员工长期接触酸碱化学品,过去依赖个人防护装备和定期培训,但2023年仍发生两起皮肤灼伤事件。在引入ISO45001体系后,该公司通过系统识别化学暴露风险、优化通风系统、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并将员工参与纳入管理流程,2024年全年实现零职业伤害记录。这一转变说明,认证不仅是纸面合规,更是风险控制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办理ISO45001认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统筹资源、分阶段推进。首先,高层管理者必须明确承诺并提供必要支持,这是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其次,需全面梳理现有作业流程,识别所有可能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心理社会因素;第三,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目标与程序文件,避免照搬模板导致“纸上体系”;第四,开展全员培训,确保一线员工理解自身在体系中的角色;第五,实施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第六,选择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预审与正式审核;第七,在获得证书后仍需保持体系动态运行,而非“一证了之”;第八,将体系绩效纳入企业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提升外部形象与供应链竞争力。以上八个关键步骤构成了认证办理的核心逻辑链,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在办理过程中存在明显误区。例如,认为只需聘请咨询公司“代写文件”即可快速拿证,忽视了员工参与和日常运行;或误判认证成本过高,未意识到事故预防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实际上,一套有效运行的ISO45001体系可在2–3年内通过减少工伤赔偿、降低保险费率、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收回投入。2025年,随着绿色制造和负责任采购成为产业链主流趋势,未获认证的企业可能在招投标、客户验厂等环节处于劣势。因此,办理ISO45001职业健康认证,已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竞争力构建”。对于计划在2025年启动认证的企业而言,现在正是评估现状、制定路线图的最佳时机——安全不是成本,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