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全球贸易壁垒日益复杂化,许多出口企业发现,产品即便通过了多项国际测试,仍可能因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缺少有效的CE认证号——被欧盟海关拒之门外。这不仅造成物流延误,还可能导致高额罚款甚至品牌声誉受损。那么,CE认证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等同于CE标志?又该如何正确获取和使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CE认证号并非所有产品都必须具备。根据欧盟法规,只有当产品属于需由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介入评估的类别时,才会在CE标志旁标注该机构分配的四位数识别号码。例如,医疗器械、部分建筑产品、压力设备等高风险品类通常需要此编号;而像普通消费类电子产品若仅依据自我声明程序,则无需附加认证号。因此,企业在准备出口前,必须先判断自身产品适用的合格评定路径。2025年更新的欧盟协调标准清单进一步细化了这一分类,建议制造商定期查阅欧盟官方公报(OJEU)以确认最新要求。

一个真实案例值得借鉴:某国内工业传感器制造商在2024年底向德国客户交付一批新型温控装置时,因误将内部测试报告当作正式CE认证文件,且未意识到其产品因涉及防爆功能已被划入指令2014/34/EU(ATEX指令)管辖范围,必须由公告机构审核并授予带认证号的CE标志。结果货物在鹿特丹港被扣留,整改耗时近两个月,额外成本超15万欧元。事后复盘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企业混淆了“CE自我声明”与“第三方强制认证”的界限。这一教训凸显出对CE认证号适用场景的精准把握,远比盲目贴标更为关键。

为避免类似风险,企业应系统性地构建CE合规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 准确识别产品适用的欧盟指令或法规,如机械指令2006/42/EC、低电压指令2014/35/EU等,明确是否需公告机构介入;
  • 选择具备对应资质范围的欧盟公告机构合作,核实其NB编号是否在欧盟NANDO数据库中有效且覆盖产品类别;
  • 确保技术文档完整,包括风险评估报告、设计图纸、测试数据、用户手册等,并保留至少10年;
  • 在CE标志旁清晰标注公告机构分配的四位数字认证号(如CE 1275),字体大小不得小于CE标志本身;
  • 持续跟踪欧盟法规动态,特别是2025年生效的新电池法规(EU) 2023/1542等对认证要求的调整;
  • 避免使用过期或无效的认证号,公告机构资质可能因审查不通过而被撤销,需定期核查;
  • 对同一产品系列的不同型号进行差异分析,防止因配置变更导致原有认证失效;
  • 建立内部合规责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CE标志管理及与公告机构的沟通协调。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