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一个高效运转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真正落地,已成为区分优秀施工单位与普通企业的关键指标。据住建部门2024年底发布的行业通报显示,全国范围内因质量管理缺失导致的工程返工、投诉乃至安全事故仍占比较高。那么,施工单位究竟该如何构建一套既符合法规要求、又能切实提升项目品质的质量管理体系?

所谓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并非仅指一套挂在墙上的制度文件或应付检查的台账记录,而是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机制。它涵盖从投标阶段的技术策划、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到材料进场验收、工序交接控制,再到竣工验收及后期维保的全过程。尤其在2025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进一步细化,对过程可追溯性、人员责任绑定、数字化留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某公司在华东地区承接的一个大型公建项目中,便因未建立动态更新的工序质量检查清单,导致隐蔽工程验收环节出现重大疏漏,最终被责令停工整改并处以罚款。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形式主义的质量管理不仅无法规避风险,反而可能成为事故的温床。

要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需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组织架构必须明确质量责任主体,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技术负责人、质检员、班组长等岗位职责需清晰界定;其次,制度建设应结合项目实际,避免照搬模板,例如针对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结构,其关键控制点和验收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再次,人员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应定期开展实操演练与规范更新学习,确保一线工人掌握最新工艺要求;此外,材料与设备管理也需纳入体系核心,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与进场复检流程;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则能极大提升管理效率,如利用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检验数据等;同时,质量目标应量化分解至各施工节点,并与绩效考核挂钩;最后,持续改进机制不可或缺,通过PDCA循环不断优化流程,将经验教训转化为制度成果。以下八点概括了当前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全员质量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质量权限与义务;
  • 根据工程类型定制差异化质量管理计划,避免“一刀切”式制度套用;
  • 强化原材料与构配件进场验收制度,实行“双人复核+第三方抽检”机制;
  • 推行工序样板引路制度,关键节点须经联合验收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 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检查、整改、闭合的全流程线上闭环;
  • 定期组织质量分析会,结合实测实量数据识别系统性风险点;
  • 建立质量奖惩与绩效联动机制,激发一线人员主动管控意识;
  • 实施项目后评估制度,将质量问题归因分析纳入企业知识库持续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某西部省份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在2025年初启动时,其施工单位创新性地将“质量行为积分制”引入管理体系:每位施工人员在完成规范操作、发现质量隐患或提出改进建议时均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奖励或作为晋升依据。该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还使该项目在中期质量飞行检查中得分位列全省前三。这一独特实践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生命力在于“人”的激活,而非单纯依赖制度约束。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新趋势加速演进,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前瞻性——不仅要守住安全底线,更要向精细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方向迈进。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本文发布的政策内容由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读,如有纰漏,请与我们联系。
湘应企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企业评测→组织指导→短板补足→难题攻关→材料汇编→申报跟进→续展提醒等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ying.cn/article/1047.html